星期二, 10月 14, 2008

海角七號之我見

我周圍的人, 認為海角七號僅稱得上不錯看的只有一位, 其餘的, 全是大呼不看會後悔.千萬拜託我一定不能錯過這令人笑中帶淚的經典好片. 我甚少從眾, 但是這次, 基於自我期許為台灣知青當然不能不看國片的原因, 我也去看了. 帶著新婚的媳婦一起去看.(新婚這件事情是後話了..)

本來想給海角七號打個分數, 但是因為自己不是什麼電影狂, 或是電影專家. 我的影評當然也就不足輕重. 硬要打分數, 不就像馬總統來挑剔我寫的程式到底有多少 bug 一樣荒謬? 所以就僅僅只是說說自己的感覺, 一種身為觀眾的感覺.

我覺得, 海角七號的寓意, 卡在一個尷尬的高度. 既不淺顯地像好萊烏的娛樂片, 也不深刻的像歐洲片看完後還能回味. 而淺顯的笑點仍然不能擺脫消費南台灣的俗媚(這是我看過太多想要博取觀眾一笑的國片常常作的動作), 深刻的省思卻又不能擺脫民族主義的作祟(樂團裡的人們一定要把九族文化村都擺進去? 一定要客閩和諧? 一定要加個日本人來象徵五十年前的殖民統治留下的深刻文化?) 我其實並不反對把這些元素加進去, 但, 深刻的應該要更深刻, 而淺顯的應該要更淺顯.

不過有好一些鏡頭還是很值得嘉許, 也很令我感動.

其中一幕就是, Aga手撥水面假裝練習彈吉他的畫面. 那一幕的時間挺久的, 很有震撼力. 只是那時候我的腦海中飄過的是, 有沒有可能也有一幕是一個工程師手打桌面假裝寫程式的畫面, 然後也可以這麼感人? :-p

其實, 我更希望看見國片可以拍得更洗鍊一點. 一部電影就講一個故事就好. 不要又想把大時代造成的愛情悲劇放進來, 又想把族群融合放進來, 又想要把墾丁本地人受到資本主義侵略的事情放進來. 這樣會讓人不知道從哪裡深刻的回味起.

比方我想要深刻的想想, 那個捲髮的主席代表(我覺得他演得最好)說的話,

主席: "友子, 我們這片海這麼美, 為什麼留不住年輕人"
友子: "我聽不懂台語啦"

我覺得這段對話.挺值得玩味的. 如果語重心長的用台語說出來, 是象徵一種長輩與本土的呼喚的話, 那麼友子的憤怒回答, 也就反映出了導演認為時下年輕人與長輩/本土的隔閡.

但是後面的鋪陳裡, 這樣一個議題沒有被放大, 沒有被處理. 也就是說沒有看到這種爭執不斷. 反而是那個日本姑娘跟aga的愛恨交織, 進行了大半部. 害我搞不清楚這是要歌誦愛情, 還是要描寫家鄉維護的後繼無人.

說了這麼多, 其實我還是很高興國片可以賺錢了. 市場永遠是對的, 所以可以賺了三五億的電影, 某種程度來講, 一定是好電影. 只是我的感受沒有這麼強烈就是了.

另外我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所有的片子裡面, 說台語的人總是要以俗氣登場? 不能拍拍黃俊雄布袋戲中的文言對話嗎? 不能拍拍一個老人以台語的諺語對兒孫說出一些詼諧幽默的人生智慧嗎? 一定要 "靠夭, 幹" 才能叫做好笑的台語嗎?

打個岔說句我過世的阿嬤說過的諺語.

有一次, 阿嬤跟我說到我台北的姑姑有多麼疼我, 然後說出了: "姑疼孫, 同字姓"(勾踢盎孫, 港幾Sen").
我才明瞭, 原來姓氏在親戚關係上面的表現, 有這麼重要. 這樣的諺語不是很溫馨嗎? 何必一定要粗口呢?

雖然有時候我也免不了粗口, 但是我仍然希望, 我們可以用雅俗共賞的台語, 讓台北觀點的導演知道, 即使是南部人, 也並不以粗口為榮, 也是希望可以雅致地使用台灣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