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近來工作異常辛苦, 卻不是沒有心得.
大體上, 人有心得, 都是因為自己遇到矛盾, 或者挫折, 後來 overcome了那個矛盾挫折, 方有心得.
我最近體認到的是, 不要太輕易地去論斷對錯.
這不是什麼禪修上的命題. 我沒這麼寡欲清高. 純粹是因為我常常發現, 工程師們講的明明就是一種技術上的因果關係, 卻要扯到對錯. 比方這樣設計才對, 那樣設計不對. 工程師們為了表達一種偽善地謙虛與客觀, 就會加上語助詞: “吧“. 比方, "這樣設計才對...吧?", “那樣設計不對.....吧?"
只要一開始啟動"對錯"的討論, 我可以預見, 必定是一種零和的討論. 因為誰都不想當"錯"的一方. 其實, 這東西根本沒有對錯可論. 一切都只是 因為這樣做了 所以就會那樣, 的因果關係. 如果今天因為 “所以就會那樣" 是個違反預期或者超出預期的結論, 也沒什麼好爭論對錯. 只需要反查一下一開始的"因為那樣做了"的"因為"是什麼即可.
而往往, 那個因為, 都是在當時, 被買單的理由, 只是人們事後忘了, 或者拒絕承認~~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呀~~
大體上, 人有心得, 都是因為自己遇到矛盾, 或者挫折, 後來 overcome了那個矛盾挫折, 方有心得.
我最近體認到的是, 不要太輕易地去論斷對錯.
這不是什麼禪修上的命題. 我沒這麼寡欲清高. 純粹是因為我常常發現, 工程師們講的明明就是一種技術上的因果關係, 卻要扯到對錯. 比方這樣設計才對, 那樣設計不對. 工程師們為了表達一種偽善地謙虛與客觀, 就會加上語助詞: “吧“. 比方, "這樣設計才對...吧?", “那樣設計不對.....吧?"
只要一開始啟動"對錯"的討論, 我可以預見, 必定是一種零和的討論. 因為誰都不想當"錯"的一方. 其實, 這東西根本沒有對錯可論. 一切都只是 因為這樣做了 所以就會那樣, 的因果關係. 如果今天因為 “所以就會那樣" 是個違反預期或者超出預期的結論, 也沒什麼好爭論對錯. 只需要反查一下一開始的"因為那樣做了"的"因為"是什麼即可.
而往往, 那個因為, 都是在當時, 被買單的理由, 只是人們事後忘了, 或者拒絕承認~~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呀~~